【背景链接】
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据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人群中,有51.36%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高中(含职业教育)以上学历,学历较老一代明显提升。52.43%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发展有信心,对工作的选择从以经济为主向发展前景转移。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家庭生活压力小,凭兴趣选工作,吃苦耐劳精神下降,对工作挑剔,满意度低,愿意到工作轻松、地位高、有趣的岗位,所以跳槽频率高。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是老一代的近6倍。(2011.10.19《新华网》之《七省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四大困境》)
【京佳深度剖析】
一、所谓“新生代农民工”
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二、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第二,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第三,近80%的人未婚;第四,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第五,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第六,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双重性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
边缘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